跳到主要內容

【房止無知】建築用地甲乙丙丁,傻傻分不清楚?

【房止無知】建築用地甲乙丙丁,傻傻分不清楚?

 

圖片來源
近期開始學習房市的小白,踏上了房市研究之路,常常在看建案時發現銷售人員並不會特別強調建築用地,因為我們常常關注於「坪數」、「生活機能」、「公設」、「停車」、「樓層」、「建材」、「室內設備」...,但往往卻忽略了不同建築用地的差別,雖然網站上大部分都有標示,但對於剛接觸的朋友來說往往較少去關注,因此引發了好奇心特別整理了不同建築用地的特性,就讓我們繼續學習下去吧!
一般來說建地是指能否合法蓋住宅、大樓...的用地,而農地則是農牧用途的土地。
建地或農地是各縣市政府依都市計劃指定的,而建地的使用分區又分為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公園、停車場...。
而我們常建的住宅建地又分為甲、乙、丙、丁種建地,這四種分別又有不同的特性才會以此分類。

💡 知識科普

容積率: 就是一塊土地上,能夠蓋幾層樓。
建蔽率: 就是一塊土地上,能有多少比例的面積可以拿來蓋房子。

甲種建築用地

屬於一般農業區或特定農業區內的建築用地,生活機能較都市計畫內的住宅用地稍差一些,房價也較親民。
建蔽率60%。容積率240%

乙種建築用地

屬於鄉村中的建築用地,所謂鄉村區的定義是指都市計畫外的鄉下,但人潮聚集的地區,但幾乎沒有計畫道路規劃,是現況道路,道路系統小又窄,未來房價不易有上漲機會與空間。
建蔽率60%。容積率240%

丙種建築用地

山坡保育區內的建築用地,需要符合水土保持、保育計畫就能夠進行建築,通常這種地較具嚴格的限制。
建蔽率40%。容積率120%

丁種建築用地

工業建築用地,可以合法蓋工廠,並申請工廠登記證,大部分都用作工廠用地使用。
建蔽率70%。容積率300%
各種建地其實沒有什麼優缺點,差別在於建蔽率與容積率,比較特別的是丁種建地,這種建地通常土地價格較便宜,容積率也較高可使用空間大,但貸款成數不高,無法申請政府的優惠房貸。

結語

當我們消費者在購屋的時候常常忽略了魔鬼中的細節,如果對於建地分類與土地分區沒有基礎認知的話,很容易因為銷售的技巧,衝動的購屋,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貸款的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買了不該買的用地或者分區也會影響到貸款條件喔,這點是我們要非常注意的地方,畢竟買房是一件人生大事,我們不能像網購一樣衝動,一鍵就進行購入,會引發非常麻煩的後續處理程序的。
喜歡撰寫文章的你,不妨來了解一下:
歡迎加入一起練習寫作,賺取知識!

最後關於買房的幾個不錯的知識與經驗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藉由PDCA來打造我們的複利人生

  這篇主題主要探討我們如何利用 PDCA 來替我們自己打造正向循環的複利人生,主要會介紹 PDCA 是什麼?並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說明,最後會來談談所謂的複利人生。 PDCA 由美國品質管理大師愛德華‧戴明(Edwards Deming)提出,其背後的重要精神在於系統化的拆解工作上的議題,並藉由不斷的修正、改善來讓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朝著目標前進,目前已被國際標準ISO 9000引進,同時許多商場上大老闆或成功人士也都在使用。 P:計畫 (Plan) 制定達成目標的步驟與檢核項目。 D:執行 (Do) 按計畫執行。 C:檢核 (Check) 不斷觀察是不是按著計畫執行。 A:行動 (Act) 根據檢核結果進行調整或改善。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能還不知道 PDCA 到底是什麼? 能幫助我們什麼? 事實上這樣的循環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下會用三個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思考; 減重計畫 環遊世界 導航 首先以減重計畫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呢? 計畫(Plain): 訂定減重目標 → 半年內要瘦幾公斤 → 計劃控制的熱量、均衡飲食、早睡早起。 執行(Do): 實際執行早睡早起、飯後蔬果、拒絕油炸食品。 檢核(Check): 檢討計畫是否太過嚴苛、是否飯後水果吃太多造成體重不降反增? 行動(Act): 重新調整計畫,如飯後蔬果減量…等,調整後再進入Plain的循環。 那麼夢想中的環遊世界該怎麼做呢? 計畫(Plain): 要去哪些國家玩? → 選定國家 → 旅程規劃。 執行(Do): 買機票 → 訂飯店 → 出發。 檢核(Check): 檢查還有哪些地方沒去? 行動(Act): 計畫下一趟旅程。 導航的功能其實也是一種PDCA的循環 計畫(Plain): 路徑規劃。 執行(Do): 開車、騎機車、走路。 檢核(Check): 到了路口後確定是否照原路徑走。 行動(Act): 修正並重新規畫路徑。 我們也可以藉由心智圖來發想 PDCA 。 成功案例 — 全家打造複合店的成功 全家董事長潘進丁在全家全力貫徹「 PDCA 循環」和現場主義。 透過「 PDCA 循環」,不斷驗證假設、嘗試錯誤、找出問題、改善精進的思維邏輯與方法論,正可與容錯文化相輔相成,因為在實戰時碰到的失敗與錯誤,正是寶貴的經驗資產,透過 PDCA 循環的檢視驗證過程,可以吸收轉化為下一次成功出擊的...

【金融理財系列】看懂銀行的入門磚: 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

  我們都知道銀行通常會將存款的錢拿去進行投資,做有效的利用,但難免遇到高風險的時候,例如: 2008年金融海嘯,假設銀行若沒有準備好因應這樣的風險時,很容易就因為債的問題而倒閉,因此法律也會規定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必需大於多少、備抵呆帳率大於多少才算是合格,我們今天的主題也是著重在介紹這三率。 最後也會整理資料查詢的教學,減少自行計算統計的繁雜過程,期望此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本適足率 簡單來說就是資產越高、風險越低的指標,為什麼? 看以下的公式就能夠明白。 自有資本除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就可以知道如同天枰一般,資本越高,風險越小,數值越大,而目前銀行法規定資本適足率至少要有8%。 備抵呆帳覆蓋率(Coverage Ratio) 我們都知道「呆帳」是收不回來的帳款,而加上「備抵」就是預防機制,事先提列可能的呆帳,因此我們不要看到「呆帳」兩個字就認為是不好的哦! 但為什麼備抵呆帳越高越好呢? 這是因為以下的公式: 主要用來衡量銀行承受呆帳能力的指標,就相當於「事前準備的工作足不足夠」,因為備抵是預先準備,而逾期放款則是「積欠已經超過期限的債」因此被視為收不回的款項,以此來評估覆蓋率是否足夠。 逾期放款比率(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一定期限未正常繳納本息的放款佔總放款的比率,這個數據代表金融機構的放款中可能面臨客戶無力償還的狀況,因此逾期放款比率越高代表銀行的風險越高,故這項數據越低越安全。 哪裡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呢? 一般的ROA、ROE都可以在公開資訊站找到資料,但「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就比較特殊囉!它們並不是財報的一部分,因此通常不會特別揭露,但由於銀行有規定至少要提列多少做為準備,因此銀行局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 https://www.banking.gov.tw/ch/index.jsp 進到上述網站後,點選「金融資訊 → 金融統計」。 接著選擇第15項「金融服務業一般經營概況及效益指標」,我們在第五項就能看到「資本適足率」。 但比較特別的是銀行局並沒有很貼心的幫我們把資料整理在一起,因此要在往下一個地方去找「備抵呆帳覆蓋率與逾期放款比率」,一樣選擇「金融資訊 → 銀行業務資訊揭露」。 接著選擇第10項「本國銀行逾放等財務資料揭露」。 接著選擇年度與月份,就能下載當月份的「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

【創意思考系列】曼陀羅思考法Ep.2 - 關於右腦思維的水平思考法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我們在「 【創意思考系列】曼陀羅思考法Ep.1 - 關於左腦思維的垂直思考法 」有介紹到垂直思考的一些概念,也了解到單靠垂直思考是不夠的,思考的面向可能不夠完全,因此本章節會介紹水平思考法,並透過結合這兩種思考法,激發我們的左右腦,發揮出真正的創意。 發散問題的可能性 如同垂直思考一般,我們先將問題拋出來,然後向四面八方發散,想出相關聯的可能,以工作效率不佳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先想想看跟工作效率不佳的幾個原因: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我們可以歸納出可能有6種原因,透過這樣子的思考,相較於垂直思考法,我們看到的更廣泛,不會被侷限於思考視野。 結合垂直思考法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全面 針對各個面向,向下延伸問題,最終看到的面向會更廣泛,再逐一收斂即可找出真正原因。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結語 搭配右腦的水平思考法,讓問題的層級拉的更高,這樣也會看的更全面,思考視角才不會被侷限住。 下一章讓我們來談談更全面的思考法「九宮格思考法」吧! 喜歡撰寫文章的你,不妨來了解一下: Web3.0時代下為創作者、閱讀者打造的專屬共贏平台 - 為什麼要加入? 歡迎加入一起練習寫作,賺取知識,累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