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常常我們在領到ETF通知書的時候,敏感度較高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本基金配息可能為收益平準金」的字眼,到底這些字眼代表什麼意思呢? 不就是領個股息嗎? 搞得這麼複雜幹嘛?
以上的疑問我們將逐一解答,首先針對收益平準金這個名詞來講解一番,我們就假設有一檔金融商品是每年根據人數平均配發利息的一項投資產品,那麼在人數固定的狀況下每一年每個人能夠領到的配息金額都是固定的,但萬一產品大熱銷的時候,隨著加入的人數變多,每年每個人獲得的收益相對地就會被稀釋掉,除非配息的金額拉高,否則的話換算成年化報酬率會相當難看。
因此聰明的產品設計者就設計出一套方法,讓該投資產品在售價上增加一些額度做為預留配發利息的準備金,假設該投資商品售價為15塊,其中2塊就預留為準備金,該商品的實質淨值為13塊,簡單來說我們就是拿15元來買13元的商品,而這商品就能夠在人數暴增的情況下也能配發出固定的利息的原因,這就是平衡準備金的一個基本概念,看到這邊有沒有想到我們國家偉大的「勞保」,其實就是規劃一個池子,大家將一部分資金納入,而配息時就從該池子配出,不同的在ETF的產品下,會加入一些成分股所領到的股息。
這樣有什麼好處?
舉例來說,一檔ETF規模為100億,固定配息為6%,代表需要提撥6億的股息給投資人,但是在配息之前,湧入大量的投資者,讓規模擴增到200億,但之前準備的僅有6億,換算下來只有3%的報酬率,對於既有投資人根本享受不到好處,後進者只要搭上便車就能領到那6億的其中部分,早期投資者預期領到的息就隨之減少了,因此收益平準金讓後進者提撥部分準備金來保障早期與後期的投資人都能夠領到等值的回饋。
對於剛推出的ETF產品來說具有穩定的效果,避免因為稀釋導致股利減少,進而影響投資者的意願,造成商品沒人願意買進的狀況,當然隨著規模越大,這種收益平準金的機制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配息與資本利得才是股票市場的本質。
收益平準金要繳稅嗎?
嚴格上來說,它不是一種投資收益,是從我們自己的口袋掏出的部分資金,因此是不用繳稅的。
如何觀察這些ETF的優與劣?
我們應該在每次的「配息通知書」上都會看到這次的收益平準金為多少? 而又有多少來自配息?
當每次的配息增加、收益平準金漸漸減少時,才代表這檔ETF具有一定的潛力,因為能夠具有足夠多的原型收益,才能支應這麼多的投資者。
結語
最近剛好想要購買ETF,找尋了許多資料之後,發現一個有趣的名詞「收益平準金」,好奇心驅使之下就來研究這樣子的機制,以及分析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希望透過這些資料整理與心得幫助正想要購買ETF的朋友進行參考,這樣的機制並沒有不好,解決了配息稀釋的問題,但我們在了解原理後,就能夠知道是為什麼了? 因此不要被高配息的迷思給迷惑了,我們還是深入的去學習背後的原理才能做出對自己更加有利的投資決策。
一套機制被推出,相信都是迎合市場上的需求,我們台灣的投資朋友非常愛配息,因此基於這樣的考量之下,投信公司當然會設計出符合我們需求的產品出現,但背後也需要考量到「總報酬」的實際狀況,因此在購買前務必自行做足功課。
總而言之,能不能真正的賺到報酬率在於該檔ETF是否能夠順利填息,以過往經驗來看,長期之下的指數皆為成長的,只要我們選擇的ETF,股價都能夠維持在當初購入的價格區間之中,甚至往上成長,就能真正的獲得所謂的報酬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