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房止無知】建築用地甲乙丙丁,傻傻分不清楚?

淺顯易懂的選擇權概念

 

圖片來源


選擇權到底是選擇什麼呢?

搭幾點的車? 中午吃什麼?這件工作該如何下手?這些問題我想都是每個人每天會面臨的幾個選擇,除了生活會需要選擇之外,投資市場也有「選擇」概念的選擇權,那到底是在選擇什麼呢?

📌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時間內選擇是否履約的權利

其實就可以將其想成訂金的概念,假設我們今天選擇站在「買方」,看到一間「預售屋(標的物)」,預計於兩年後完工,目前的價格也非常滿意,希望完工後仍以現在的價格買進,此時雙方就會具有一個「約定(規則)」,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訂金(權利金)」,就能獲得「買權」,並於「約定期間」後,以目前約定的「價格」買進,就如同底下的選擇權組成元素。

圖片來源


那麼對於買賣雙方來說,彼此的關係什麼?

圖片來源


那麼已經了解了雙方關係之後,我們再加上價格。

圖片來源


對於雙方來說,當約定期間之後發生了價格變化,兩邊的收益、損失又是如何呢?

  • 狀況一: 當房屋市價漲到800萬時,那麼買方一定會選擇履約,此時買方的獲利為$800-$700-$10=90萬,而賣方則$700-$800+$10=-90萬。
  • 狀況二: 當房屋市價跌到剩下650萬時,那麼買方評估後認為放棄履約的損失較小,此時買方只有損失訂金10萬,而賣方則獲取這10萬的訂金。
圖片來源


上述的例子是以買方這邊做為視角出發,而相反的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以賣方的視角做為出發點,進行賣權的約定。

總之不論如何,就是會有其中一方獲利,其中一方損失,加上時間的因素,誰都無法保證未來如何? 故就是一場零和遊戲,應小心審慎注意風險。

構成選擇權的四個象限

前面都在說明選擇權的基本概念,當我們了解選擇權大致上是在做什麼之後,接著就進入正題,我們將人物區分為買方與賣方,一樣照上面的邏輯套用到選擇權市場中,可以發現到會有以下四個象限。

圖片來源


站在買方的立場,有點類似買樂透的概念,以小博大,損失有限,而賣方的立場就是保險公司,負責收取保費,一旦發生事情便支付理賠金,因此獲利有限,風險無限,乍看之下是不是站在買方比較有利,但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那就是股市常常處於盤整階段,並不會短期間暴漲暴跌,因此以統計來說,反而是賣方會有比較平穩的收益,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散戶在買方,而法人站在賣方。

那操作選擇權有什麼好處呢?

  1. 遞延投資的決策: 期間內可以選擇是否履約,因此這段期間可以好好思考是否行使買入或賣出的權利。
  2. 避險:支付權利金買入「於X日以N元賣出」的權利,假設股價跌破當初履約的N元時,我們就能夠執行權利以當初約定的N元賣出,避免擴大損失,而假設股價漲破履約價N元時,我們可以選擇不履約,僅支付權利金即可。
  3. 產生槓桿效用: 假設預期未來股價大漲,我們可以先買入「於X日以N元買入」的權利,用預期便宜價的價格買入,那麼到期時,如預料中大漲時,我們只要用履約價買入,後面的大漲價差就是產生的利益,而且買權利時僅支付權利金,因此槓桿效果非常大,以小資金即可操作。

重點小結

選擇權的買方風險有限、獲利無限的特性,我想對於小資族來說應該非常吸引人,花費小額的資金賭一個希望,但不要忘記,市場並不是常常大風大浪,而是時常處於平穩階段,因此付出的權利金可能多過於收益,除非我們有內線消息,知道哪時候會大漲或大跌,才能非常有把握的買到獲利無限的那一邊。

那如果站在賣方呢? 雖然市場常常處於平穩階段,但無法仍會發生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那麼此時就可能造成損失無限的狀況,這也是需要注意的風險之處。

其實賣方策略是可以根據數學計算出點位進行倉位的配置,進而達到避險的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法人們喜歡仰賴選擇權進行避險的原因,下一個篇章或許我們可以來談談如何計算並佈置策略進行避險。

資源參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藉由PDCA來打造我們的複利人生

  這篇主題主要探討我們如何利用 PDCA 來替我們自己打造正向循環的複利人生,主要會介紹 PDCA 是什麼?並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說明,最後會來談談所謂的複利人生。 PDCA 由美國品質管理大師愛德華‧戴明(Edwards Deming)提出,其背後的重要精神在於系統化的拆解工作上的議題,並藉由不斷的修正、改善來讓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朝著目標前進,目前已被國際標準ISO 9000引進,同時許多商場上大老闆或成功人士也都在使用。 P:計畫 (Plan) 制定達成目標的步驟與檢核項目。 D:執行 (Do) 按計畫執行。 C:檢核 (Check) 不斷觀察是不是按著計畫執行。 A:行動 (Act) 根據檢核結果進行調整或改善。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能還不知道 PDCA 到底是什麼? 能幫助我們什麼? 事實上這樣的循環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下會用三個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思考; 減重計畫 環遊世界 導航 首先以減重計畫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呢? 計畫(Plain): 訂定減重目標 → 半年內要瘦幾公斤 → 計劃控制的熱量、均衡飲食、早睡早起。 執行(Do): 實際執行早睡早起、飯後蔬果、拒絕油炸食品。 檢核(Check): 檢討計畫是否太過嚴苛、是否飯後水果吃太多造成體重不降反增? 行動(Act): 重新調整計畫,如飯後蔬果減量…等,調整後再進入Plain的循環。 那麼夢想中的環遊世界該怎麼做呢? 計畫(Plain): 要去哪些國家玩? → 選定國家 → 旅程規劃。 執行(Do): 買機票 → 訂飯店 → 出發。 檢核(Check): 檢查還有哪些地方沒去? 行動(Act): 計畫下一趟旅程。 導航的功能其實也是一種PDCA的循環 計畫(Plain): 路徑規劃。 執行(Do): 開車、騎機車、走路。 檢核(Check): 到了路口後確定是否照原路徑走。 行動(Act): 修正並重新規畫路徑。 我們也可以藉由心智圖來發想 PDCA 。 成功案例 — 全家打造複合店的成功 全家董事長潘進丁在全家全力貫徹「 PDCA 循環」和現場主義。 透過「 PDCA 循環」,不斷驗證假設、嘗試錯誤、找出問題、改善精進的思維邏輯與方法論,正可與容錯文化相輔相成,因為在實戰時碰到的失敗與錯誤,正是寶貴的經驗資產,透過 PDCA 循環的檢視驗證過程,可以吸收轉化為下一次成功出擊的...

【金融理財系列】看懂銀行的入門磚: 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

  我們都知道銀行通常會將存款的錢拿去進行投資,做有效的利用,但難免遇到高風險的時候,例如: 2008年金融海嘯,假設銀行若沒有準備好因應這樣的風險時,很容易就因為債的問題而倒閉,因此法律也會規定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必需大於多少、備抵呆帳率大於多少才算是合格,我們今天的主題也是著重在介紹這三率。 最後也會整理資料查詢的教學,減少自行計算統計的繁雜過程,期望此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本適足率 簡單來說就是資產越高、風險越低的指標,為什麼? 看以下的公式就能夠明白。 自有資本除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就可以知道如同天枰一般,資本越高,風險越小,數值越大,而目前銀行法規定資本適足率至少要有8%。 備抵呆帳覆蓋率(Coverage Ratio) 我們都知道「呆帳」是收不回來的帳款,而加上「備抵」就是預防機制,事先提列可能的呆帳,因此我們不要看到「呆帳」兩個字就認為是不好的哦! 但為什麼備抵呆帳越高越好呢? 這是因為以下的公式: 主要用來衡量銀行承受呆帳能力的指標,就相當於「事前準備的工作足不足夠」,因為備抵是預先準備,而逾期放款則是「積欠已經超過期限的債」因此被視為收不回的款項,以此來評估覆蓋率是否足夠。 逾期放款比率(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一定期限未正常繳納本息的放款佔總放款的比率,這個數據代表金融機構的放款中可能面臨客戶無力償還的狀況,因此逾期放款比率越高代表銀行的風險越高,故這項數據越低越安全。 哪裡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呢? 一般的ROA、ROE都可以在公開資訊站找到資料,但「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就比較特殊囉!它們並不是財報的一部分,因此通常不會特別揭露,但由於銀行有規定至少要提列多少做為準備,因此銀行局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 https://www.banking.gov.tw/ch/index.jsp 進到上述網站後,點選「金融資訊 → 金融統計」。 接著選擇第15項「金融服務業一般經營概況及效益指標」,我們在第五項就能看到「資本適足率」。 但比較特別的是銀行局並沒有很貼心的幫我們把資料整理在一起,因此要在往下一個地方去找「備抵呆帳覆蓋率與逾期放款比率」,一樣選擇「金融資訊 → 銀行業務資訊揭露」。 接著選擇第10項「本國銀行逾放等財務資料揭露」。 接著選擇年度與月份,就能下載當月份的「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

【創意思考系列】曼陀羅思考法Ep.2 - 關於右腦思維的水平思考法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我們在「 【創意思考系列】曼陀羅思考法Ep.1 - 關於左腦思維的垂直思考法 」有介紹到垂直思考的一些概念,也了解到單靠垂直思考是不夠的,思考的面向可能不夠完全,因此本章節會介紹水平思考法,並透過結合這兩種思考法,激發我們的左右腦,發揮出真正的創意。 發散問題的可能性 如同垂直思考一般,我們先將問題拋出來,然後向四面八方發散,想出相關聯的可能,以工作效率不佳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先想想看跟工作效率不佳的幾個原因: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我們可以歸納出可能有6種原因,透過這樣子的思考,相較於垂直思考法,我們看到的更廣泛,不會被侷限於思考視野。 結合垂直思考法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全面 針對各個面向,向下延伸問題,最終看到的面向會更廣泛,再逐一收斂即可找出真正原因。 圖片來源: 自行製作 結語 搭配右腦的水平思考法,讓問題的層級拉的更高,這樣也會看的更全面,思考視角才不會被侷限住。 下一章讓我們來談談更全面的思考法「九宮格思考法」吧! 喜歡撰寫文章的你,不妨來了解一下: Web3.0時代下為創作者、閱讀者打造的專屬共贏平台 - 為什麼要加入? 歡迎加入一起練習寫作,賺取知識,累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