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不知道什麼是厚數據的話,建議可以先至「厚數據 - 基本概念導讀」建立基本觀念之後,再回到這裡進行深入探討。
以下是閱讀「厚數據的創新課」這本書,經過輸入、消化之後,輸出的整理心得,希望對於正在閱讀的大家有所幫助。
🔔還沒成為Potato會員的朋友點這裡加入哦,共同參與Web3.0部落格生態圈吧🔔
10個創新視角
以下這張圖是針對書籍中10個視角延伸的思考整理,期望以貼近的生活例子加深印象。
1. 看見人,為了人
假設創新太遠,而沒有貼近人性時,往往容易以失敗告終,就比如說金融危機的時空背景下,許多金融創新過度抽象複雜,讓人難以察覺已經背離現實狀況,導致危機的發生,因此創新的過程務必將「人」納入最大的考量,思考發展這樣的商品是否滿足人們現在的處境、大部分人的需求、未來的需求。
2. 看見人的「底色」
我們需要營養、成就感、社交的認同感、自我超越...等,這些都是「人性」不同面向的一部份,更是創新者不可忽略的面向。
3. 看見不同的人
我們除了關注自身以外,常常忽略了多元性,讓我們往往也看不見人的差異,自然的就忽略這些差異背後的真實需求,更不用談帶來的創新是否滿足這些人了。
4. 看到不同人眼中的世界,也要以身為度
社會位置、身心狀態、成長背景,這些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因此看到的視角也有所差異,因此厚數據的創新者應該常常問自己,是否看見了不同人,以這些人的視角來看待事情,理解真正的需求,創造出滿足不同人的共通需求。
手機對年輕人與老人對於理解相信是大不相同的,手機對於老人家來說可以用來打電話、聯絡為主要需求,因此針對這些族群,應該設計出功能簡易使用的手機更能符合這個族群,而年輕人會用手機來玩遊戲、追劇...等更多的應用,所以針對年輕人,手機應該追求功能豐富性與效能。
5. 看見人群與問題背後的運作機制
來自於A群體的問題,到了B群體可能就不是問題了,這之間的差異就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另外不同群體或不同人,對於問題都有不同的見解,比如說A群體提倡效率,認為餐廳應該著重在出餐速度以減少客人的抱怨,而B群體則認為提升品質才是重點,不應該因為效率而犧牲品質,透過這種立場的對比,可以思考並找出共同的解決方案,
6. 看見「人」的物質條件與文化模式
以台灣來說,北部與南部就存在著許多差異,好比說交通,北部擁有比較完整的大眾運輸工具,而南部則沒有那麼完整,因此造就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例如北部可以不需要開車就到達其他目的地,而南部則大部分開車,因此衍生的商機也應有所不同。
7. 看見場景裡的角色與劇本
咖啡廳就是一個場景,我們進去消費按照身分就扮演著不同角色,如: 學生、上班族...等,而服務的人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如: 收銀、清潔、後台...等,而每個角色心中都有一套劇本,理想的創新是看到舞台上每個角色的理想劇本,協助他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8. 看見脈絡,與做出決定與行動的關鍵人
服務業在探討服務流程圖時常常會以「使用者歷程圖」來進行記錄與分析,以餐廳業者來說,可以透過線上訂餐平台來識別這個人,過程中可以根據客戶的會員註冊、瀏覽餐點、客服詢問、下單金額...等資訊,甚至到店時的觀察,付款者也都可以為使用者歷程的建檔更加完整,藉由這樣的資訊蒐集、分析,推出更貼近個人化的服務,真正解決客戶的需求,創造雙贏。
9. 看見自己
我們應時常反思,我們自身的視角是否侷限了自我,讓我們看不到問題發生的原因,也看不到解決的可能性。
10. 看見跨領域專業工作者如何解決問題、合作
我們除了將個人成見排除之外,嘗試從面對問題的人來看待事物,也應該要欣賞不同專業的視角,如此才能突破自身的盲點,對於一個深耕自身專業領域的人來說,這並不容易,在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時,也較容易發生衝突,而我們應該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嘗試去理解對方的理解,這樣才能有助於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並從中獲得啟發,觀察對方領域的解決技巧如何與自身領域相互結合,激盪出新火花。
5個心法
1. 解構
以咖啡廳來說,一間咖啡廳的組成無非有咖啡豆、咖啡機、桌子、椅子,這些都是基本元素,我們把這幾個零組件拆開來看就可以發現,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我們可以用空間與時間兩個面向來思考,以空間來說是否可以擺設雜誌、書籍,增加空間利用率? 以時間來說,來咖啡廳的人是否只是單純的品嘗咖啡、聊天,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學生會到咖啡廳讀書,拚期中期末考,那在時間上的利用,我們是否可以順便推出附加服務? 這些都可以將大組件拆解成小組件去進行解構的思考過程。
2. 換位
我們不只要站在公司經營的角色,也要換位思考,站在不同類型客人的立場進行思考,例如: 學生來咖啡廳的動機與上班族來咖啡廳的動機必然有所不同,我們要如何推出滿足於不同族群的服務來創造利潤最佳化呢? 換位思考可以真正滿足不同種類的客戶。
3. 翻轉
直接針對現狀進行反思的發想,進而增加想像與創意的發揮空間,比如說我們能不能翻轉咖啡廳只有喝咖啡的動機? 是否能夠推出相關的藝文活動或表演? 又或者翻轉咖啡廳只能用喝的,加入吃的部分,用反向思考的方式不斷激盪想法。
4. 修補拼貼
修補拼貼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把原本不相關的事情連結起來,這過程雖然在外人看起來可能天馬行空,但實際上或許是市場上的剛性需求,比如說咖啡廳與健身房兩者本身就差異極大,但有沒有可能健身後想要跟朋友小聚一下,那麼咖啡廳就自然地跟健身房連結起來了,透過這樣不斷修補拼貼的思考模式,很容易發展出更獨特的附加價值。
5. 融合
前面的技巧都以咖啡廳為例,我們可以試著思考另一個獨立的案例,比如便利商店,從解構到修補拼貼開始思考,接著將咖啡廳與便利商店共同的元素整理出來,融合成一個新的系統,創造出全新的商機,像是咖啡廳與便利商店都有座位,那麼便利商店是不是就能順便賣咖啡? 而咖啡廳也可以增加一些零食品項,這些都能帶來創意上的激發,看到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可視化的4種路徑
當我們要實現有價值的創新時,往往需要許多跨領域合作,共同激盪出想法,但如何「溝通」就成為了跨領域交流之間的最大困難點,因為每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若沒有對其他領域的專業有所了解時,容易發生矛盾與衝突,因此可視化的4個路徑主要在教導我們如何排除這樣的衝突與矛盾。
以下是可視化的4種路徑:
1. 如何被理解
假如我們是工程部門,要與業務部門溝通時,因為雙方背景不同,接觸的人、事、物也有所差異,難免會存在門檻,因此我們也需要試著去學習對方的專業知識與術語,並適度的調整自己的表達,不再以自身的專業術語做為首選,才能有效的溝通。
2. 如何被看見
當我們獲得了大量的數據,應該要使其視覺化,因為可視化對於人類來說是比較容易理解與記憶的,因此可以試著將這些數據以報表、照片、案例的方式呈現。
3. 如何被體驗
除了視覺以外,溝通也仰賴其他器官,例如:聽覺、嗅覺...等,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產品要透過Demo實機操作讓客戶加深印象的原因。
4. 共創歷程
讓相關的利益關係人成為共創的夥伴,彼此凝聚,直接交流。
本文章皆閱讀自「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之後整理的個人心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購買來閱讀原文,理解真正的涵義。
🔔還沒成為Potato會員的朋友點這裡加入哦,共同參與Web3.0部落格生態圈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