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房止無知】建築用地甲乙丙丁,傻傻分不清楚?

淺談DAO

 



何謂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也就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類似一種有限責任公司,只不過不像傳統公司一般,需要領導人,是由程式碼自動執行業務的規則,沒有典型的組織結構與董事會,整體的程序是透明的,由所有組織成員控制,且過程中因為區塊鏈的特性,所有的規則都會保存於鏈上,沒有人能任意修改規則,而這些規則又稱為智能合約,由程式自動化執行,也就是整個組織是透明、公正、公開的,不存在傳統公司的官僚組織與相關弊端。

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DAO並不需要有一個最高領導人,每個人在組織中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力決定團體的走向,而不是由幾個最高領導人決策,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些領導人的決策是否正確,是否犧牲了95%的人的權益,而成就那5%的人,因此有了去中心化的特性,可以打破傳統組織的限制。

自治(Autonomous)

傳統組織是由上到下的管理方式, 但DAO的精隨在於平行管理和自治,所有參與者都能夠進行投票、決策,也就是希望每個人都將自己視為經營者。

組織(Corporations)

DAO可以是合作社、社群、網路媒體...等,當我們認同該組織的理念時,自然可以加入運作,過程中的溝通討論也是平行的,減少傳統組織的層層傳遞,且若理念不合,或是認為某個成員不適任時,亦可發起投票來決定去留,因此人人都有決策與執行的權力,這也是DAO的最大特點之一。



🔔還沒成為Potato會員的朋友點這裡加入哦,共同參與Web3.0部落格生態圈吧🔔

DAO與傳統企業不同之處



傳統組織

  • 官僚體系。
  • 程序非公開透明。
  • 權力集中。

去中心化組織

  • 自動化且統一的規則:參與者共同制定規則後,按造規則執行,過程中不會被任意竄改或者享有特權。
  • 透明度高: 基於區塊鏈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投票結果。
  • 彈性靈活: 理念相符即刻加入,理念不符則離開, 程序簡單,且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
  • 群眾智慧: 思考面向完整。

DAO的詬病

規則一但被寫入區塊鏈,是很難被改變的,這是最大的好處,但相對也帶來了一些缺陷,如果有人發現正在運行的DAO中有錯誤,無法進行修補,這將對整個專案項目造成重大的打擊,也意味著駭客可以利用這樣的漏洞將DAO的資金慢慢吞噬,而資訊安全人員卻不能做任何事情來阻止,這只是其中的一點,總結以下是幾個DAO會發生的待解決問題:

  • 侷限性: 由於區塊鏈的特性,發現問題無法任意修改,因此每個決策都要經重新投票的過程,導致決策緩慢。
  • 沒有法律保障: 目前尚未立法來管理,因此容易產生許多模糊地帶。
  • 公開透明的特性導致商業模式、功能容易被複製。
  • 容易被有心人士找到漏洞。
  • 由於區塊鏈的特性, 因此面對安全性問題時難以快速、靈活的應對處理。

這些是DAO發展過程中會面臨的重要問題,但就如同早期的科技發展一般,過程中都會遇到重大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這些都能迎刃而解。

DAO的應用



服務型 DAO

像是一種在線人才仲介機構,吸引認同組織理念的各地優秀人才加入貢獻,客戶可以為特定的任務提供獎金,一但任務完成,貢獻者將收到DAO的治理代幣。

協議型 DAO

參與的用戶可以進行網路決策(智能合約、參數修改...)的投票。

投資型 DAO

類似基金,通過籌資方式來部署投資計劃, 通常投資在其他虛擬貨幣,而在此機構內,投資者提供虛擬貨幣做為資金,讓DAO機構幫助我們將貨幣利益最大化,並將賺取的收益,根據貢獻的比例,分配給投資者。

捐贈型 DAO

類似於投資型DAO,但目的在於促進社區生態的發展,透過捐贈支持新的區塊鏈項目,而不是投資回報,這是與投資型DAO差異的地方。

收藏型 DAO

目標是蒐集NFT藝術品,並且把藝術家、音樂家、平台、作品整合,創造數位藝術的長期價值。

社交型 DAO

與傳統的聊天社群最大區別在於DAO將共同利益綁定到組織中的每個人,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規則,目標在於找到相同興趣的人,透過代幣經濟來強化這種網路關係。

名詞補充:

  • 智能合約: 基於軟體的一套規則,透過區塊鏈的形式運行,過程中無法被竄改,也就是說過程中保證公平性,未經第三者任意修改。
  • 治理代幣: 試想過往我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任何交易都要透過遊戲中的代幣進行價值的衡量、交換,而在DAO的機構中,也是如此的概念,當我們要加入某個DAO時,就必須擁有其代幣才能具有相關權利進行如: 投票、討論...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藉由PDCA來打造我們的複利人生

  這篇主題主要探討我們如何利用 PDCA 來替我們自己打造正向循環的複利人生,主要會介紹 PDCA 是什麼?並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說明,最後會來談談所謂的複利人生。 PDCA 由美國品質管理大師愛德華‧戴明(Edwards Deming)提出,其背後的重要精神在於系統化的拆解工作上的議題,並藉由不斷的修正、改善來讓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朝著目標前進,目前已被國際標準ISO 9000引進,同時許多商場上大老闆或成功人士也都在使用。 P:計畫 (Plan) 制定達成目標的步驟與檢核項目。 D:執行 (Do) 按計畫執行。 C:檢核 (Check) 不斷觀察是不是按著計畫執行。 A:行動 (Act) 根據檢核結果進行調整或改善。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能還不知道 PDCA 到底是什麼? 能幫助我們什麼? 事實上這樣的循環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下會用三個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思考; 減重計畫 環遊世界 導航 首先以減重計畫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呢? 計畫(Plain): 訂定減重目標 → 半年內要瘦幾公斤 → 計劃控制的熱量、均衡飲食、早睡早起。 執行(Do): 實際執行早睡早起、飯後蔬果、拒絕油炸食品。 檢核(Check): 檢討計畫是否太過嚴苛、是否飯後水果吃太多造成體重不降反增? 行動(Act): 重新調整計畫,如飯後蔬果減量…等,調整後再進入Plain的循環。 那麼夢想中的環遊世界該怎麼做呢? 計畫(Plain): 要去哪些國家玩? → 選定國家 → 旅程規劃。 執行(Do): 買機票 → 訂飯店 → 出發。 檢核(Check): 檢查還有哪些地方沒去? 行動(Act): 計畫下一趟旅程。 導航的功能其實也是一種PDCA的循環 計畫(Plain): 路徑規劃。 執行(Do): 開車、騎機車、走路。 檢核(Check): 到了路口後確定是否照原路徑走。 行動(Act): 修正並重新規畫路徑。 我們也可以藉由心智圖來發想 PDCA 。 成功案例 — 全家打造複合店的成功 全家董事長潘進丁在全家全力貫徹「 PDCA 循環」和現場主義。 透過「 PDCA 循環」,不斷驗證假設、嘗試錯誤、找出問題、改善精進的思維邏輯與方法論,正可與容錯文化相輔相成,因為在實戰時碰到的失敗與錯誤,正是寶貴的經驗資產,透過 PDCA 循環的檢視驗證過程,可以吸收轉化為下一次成功出擊的...

【金融理財系列】看懂銀行的入門磚: 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

  我們都知道銀行通常會將存款的錢拿去進行投資,做有效的利用,但難免遇到高風險的時候,例如: 2008年金融海嘯,假設銀行若沒有準備好因應這樣的風險時,很容易就因為債的問題而倒閉,因此法律也會規定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必需大於多少、備抵呆帳率大於多少才算是合格,我們今天的主題也是著重在介紹這三率。 最後也會整理資料查詢的教學,減少自行計算統計的繁雜過程,期望此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本適足率 簡單來說就是資產越高、風險越低的指標,為什麼? 看以下的公式就能夠明白。 自有資本除以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就可以知道如同天枰一般,資本越高,風險越小,數值越大,而目前銀行法規定資本適足率至少要有8%。 備抵呆帳覆蓋率(Coverage Ratio) 我們都知道「呆帳」是收不回來的帳款,而加上「備抵」就是預防機制,事先提列可能的呆帳,因此我們不要看到「呆帳」兩個字就認為是不好的哦! 但為什麼備抵呆帳越高越好呢? 這是因為以下的公式: 主要用來衡量銀行承受呆帳能力的指標,就相當於「事前準備的工作足不足夠」,因為備抵是預先準備,而逾期放款則是「積欠已經超過期限的債」因此被視為收不回的款項,以此來評估覆蓋率是否足夠。 逾期放款比率(Non-Performing Loans Ratio) 一定期限未正常繳納本息的放款佔總放款的比率,這個數據代表金融機構的放款中可能面臨客戶無力償還的狀況,因此逾期放款比率越高代表銀行的風險越高,故這項數據越低越安全。 哪裡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呢? 一般的ROA、ROE都可以在公開資訊站找到資料,但「資本適足率、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比率」就比較特殊囉!它們並不是財報的一部分,因此通常不會特別揭露,但由於銀行有規定至少要提列多少做為準備,因此銀行局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 https://www.banking.gov.tw/ch/index.jsp 進到上述網站後,點選「金融資訊 → 金融統計」。 接著選擇第15項「金融服務業一般經營概況及效益指標」,我們在第五項就能看到「資本適足率」。 但比較特別的是銀行局並沒有很貼心的幫我們把資料整理在一起,因此要在往下一個地方去找「備抵呆帳覆蓋率與逾期放款比率」,一樣選擇「金融資訊 → 銀行業務資訊揭露」。 接著選擇第10項「本國銀行逾放等財務資料揭露」。 接著選擇年度與月份,就能下載當月份的「備抵呆帳覆蓋率、逾期放款...

快來了解Web3.0是什麼?

  Agenda 文章會根據以下議題進行說明與介紹,從幾個大面向延伸發展小議題並逐一說明。 為什麼我們需要 Web 3.0 ? 去中心化:打破集中化權力造成的失衡與巨嬰壟斷現象,這也是Web 3.0發展的主軸。 反壟斷和隱私保護: 個人資訊掌控於個人手中,中間不會經過平台,因此對個人隱私更為保障。 數據所有權: 我們可以自行掌握數據,並決定是否公開於網路,讓資料歸還於個人。 發展歷程與簡介 Web 1.0 簡單來說就是單向提供用戶資訊內容,在這個階段的網際網路之下,用戶難以與作者進行雙向溝通,此階段的網際網路主要將實體內容數位化,Web 2.0的發展打下基礎。 Web 2.0 Web 2.0注重的是雙向互動,也就是讓用戶能夠即時的和創作者進行互動,甚至協作,因此許多社群平台也在Web 2.0迅速發展,但權力仍掌握在這些大平台手上。 當我們在搜尋資料時,有沒有發現許多社群軟體或拍賣平台都會推薦我們經常搜尋的內容,意味著我們許多習慣在無意中被蒐集、運用,而這種現象也產生出大者恆大的情形,衍生出誰掌握住越多的用戶越容易進行這些權力集中的事務。 我們的資料就像石油一樣,但是免費被這些科技巨頭隨意運用,用資料來訓練AI提供好用的工具給大眾之外,也使用個資來投放廣告賺取金錢,導致這些巨頭過於中心化,掌握資料的生殺大權。 這種狀況對一般用戶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我們不能確保這些巨頭都能夠好好的保護我們的個資,而且平台若倒閉了,那麼我們所提供的資料、創作內容不就付之一炬了嗎? 因此才催生的Web 3.0的革命。 Web 3.0 Web 3致力於去中心化的目標而努力,去中心化意味著沒有集中的資產來源。 試想我們傳統的金融、政府,都是中心化的例子,一但有了去中心化的概念,那麼傳統的銀行、政府網路巨頭的定位又將如何? Web 3.0的發展道路並非順暢無阻,過程中滿是荊棘,因此我們才會看到許多政府正在加強監管強度,也難以容忍真正的去中心化網路,因為去中心化雖然帶來了高度自由,但缺乏集中權限的內部管理,也代表要控制非法、有害的內容極其困難,一旦有人遭受冤枉,那麼誰又能夠負責還給被害者公道呢? 這些問題都是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去反思的,如何解決集中化能夠解決的問題,也是去中心化的最大考驗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趨勢必然會持續前進,因此我...